枣庄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尊龙凯时官方旗舰店

0632-3181189
zzlncm@163.com
 
2019年03月19日 10:37:01   来源: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

省级以上项目简介

一、柳琴戏(国家级)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等。主要流行鲁南、苏北以及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山东枣庄、临沂一带的流浪艺人,融合当地流传的肘鼓子、花鼓、四句腔等说唱艺术形式,并借鉴柳子戏、溜山腔、拉纤号子等民间小调,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以柳叶琴为伴奏乐器,节奏明快,唱腔生动表演程式灵活多变,演出剧目多取自生活,角色行当较为齐全男声唱腔高亢,女声唱腔婉转柔美,尤以叠句、衬词、衬腔的演唱见长,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

柳琴戏剧照


柳琴戏传承人邵晓环正在传授技艺


柳琴戏传承人演出后合影


二、鲁班传说(国家级)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我国工匠界的鼻祖。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因而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也最多最系统和最原始。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这些传说在滕州至今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激励滕州人民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财富。

鲁班传说图片



三、 皮影戏

皮影戏是流传在我国最具特色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两人组成,一人操作演唱,一个人敲打锣、鼓、梆子伴奏。初期叫“打灯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称作小电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枣庄皮影戏大约起源于清初,集民间音乐、戏曲、曲艺、手工艺、画绘于一身,唱词、道白具有鲁南民俗语言特点,是枣庄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剧种之一。浓厚的乡土气息,明快的节奏,人物的替身变换,敌我对打等是皮影戏的主要特点。另外,开场诗、收场语及中间插曲都能使观众拍手大笑。

皮影图片





四、 女娲神话

女娲神话是中华民族长期流传的创世神话,它的形成以枣庄市峄城区为中心,此后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根据对枣庄市峄城区地名地貌、文物遗迹和民俗的实地考查,可以推断出女娲神话在枣庄市峄城区的基本传承脉络。如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女娲生活处、女娲部落遗址等。女娲神话主要包括造人、补天、创立婚姻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创始神话的女娲神话,除了具有民间文学本身的珍贵价值、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外,还有其重要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价值。

女娲传说发源地


女娲传说发源地拓片


五、奚仲造车传说

奚仲是远古时代的一位科技大师,人类造车鼻祖。他首封于薛,为薛之皇祖,故里为奚邑(枣庄市薛城区奚村),造车于奚公山下,卒后葬于奚公山下青丘村。奚仲造传说为研究人交通工具的展提供了可靠的料。由于明,带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也文化的展奠定了基础。奚仲文化是齐鲁文化的重要成部分,它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文化”等一脉相承。于奚仲造车传说的故事代代相容涉及奚仲各方面、容丰富多枣庄市薛城区是“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

溪仲造车实物照片


溪仲造车图片


六、滕县松枝鸟

滕县松枝鸟出产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西曹村。松枝鸟制作工艺简单,原料环保,用秫秸(即高粱秸)、棉絮、面粉、水鸭毛(或鸡毛、山鸡毛、)细铁丝,再加上鲜艳的羽毛,经过搭架子、包肚、包头、刷糊、印鸟眼、画嘴、备翅子等工序就可以做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鸟,把做好的鸟插在碧绿的松枝上,便称为松枝鸟。松枝鸟按大小一般分为五种,分别是一鸟、二鸟、三鸟、四鸟、五鸟。五鸟为最大,如鸽子般,一鸟为最小,像蝈蝈。

松枝鸟实物近景图片


松枝鸟全景图片


七、伏里土陶

伏里土陶是枣庄市珍稀的民间艺术,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独有。伏里土陶起源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有5600年的历史。西集镇曾为夏代至春秋中期倪国国都所在地,后为小邾国国都。

伏里土陶共有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计39个品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伏里土陶既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陶器的型制,又兼具了汉代和南北朝时期陶器的神韵,并吸收了明清时期其他艺术品的长处,形成了古朴大方的艺术造型。被誉为山东土陶艺术品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珍品,是传流于地面的稀有土陶文物。

伏里土陶展品


传承人甘言地正在制作土里土陶


八、洛房泥玩具

洛房村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西部,洛房泥玩具(包括洛房泥塑和不倒翁)就是从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洛房泥玩具大约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洛房泥玩具有黑、白货之分,制作的兽禽类需用文火烧烤,称黑货;人物类用白土粉涂抹不需烧烤,称为白货。

起初制作的洛房泥玩具非常粗糙、单调,没有模型,全靠手工捏制,而且只能捏制一些“小麻雀”等小玩艺儿。后来,洛房泥玩具传承人大胆摸索,经过长时间的多次试做,做出了的模具,现存有各种泥玩具模型近百种。对以往用泥的方法也进行了改进,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纸材,大大地提高了洛房泥玩具的品质。

洛房泥玩具展品


洛房泥玩具实物


九、枣庄民间缝绣技艺

民间缝绣流行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山亭区、滕州、台儿庄等地区。枣庄市周边地区的济宁、江苏、安徽等地也都有民间缝绣的流传。

枣庄民间缝绣技艺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布、绸、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门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扎等技法来制作民间缝绣的工艺作品。其代表作品有:喜香鱼、布老虎、香荷包等。

民间缝绣 ——布老虎


民间缝秀——布艺鲤鱼


十、 薛城庞庄麦秸手编技艺

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麦秸编织村,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李楼(村名)的篓子,黎旭(村名)的席,庞庄的囤子上满集”。由此可见庞庄麦秸手编有较高的知名度。庞庄麦秸手编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传统手编技艺。编织品种有30余种,从家庭生活用品、馍馍囤子、锅盖、煎饼框,到企业用的大缸盖等等,品种多样,规格齐全。加工麦秸手编用的原材料都是废弃的麦秸秆、高粱秆皮等,所以麦秸手编是绿色环保的手工制品,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传承人正在制作麦秸手编


麦秸手编实物图片


十一、滕州张汪竹木玩具

滕州张汪竹木玩具就是用竹子、木料制作成的儿童玩具,它发源于滕州市张汪镇南陶庄村。据传,在清乾隆年间,张汪镇南陶庄村村民高余友的祖父,从艾湖学来制作喇叭、竹笛子的手艺,后经过逐渐改进和发展,竹木器具的品种和样式逐渐增多。儿童竹木玩具便是用这些器具的下脚料制的刀、枪、剑、喇叭、笙、笛、竹龙、风车、燕车等。

竹木玩具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竹子类、木类、竹木混合类;按制作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动、静、响、动响类。

张汪竹木玩具实图


十二 滕县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历史久远,据考证是明朝永乐年间(即1404年)传入滕州王楼。其后人王弘光喜爱绘画,后来专攻刻版印刷,但式样较单一,多数是喜神、床公床母、天地直符等品种,农闲时就用红纸印刷一些专门供四邻八庄的乡亲们用。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年间,王弘光的后人王贞瑜、王秉元对年画进行了继承发扬,扩大了年画的品种至30多种,如门神、灶君、五子登科、蜡烛、香、钵、黄表、娶媳妇用的床公床母、喜神、麒麟送子等,把滕县木版年画做到了一定的规模。滕县木版年画的制作有备料、选纸、画稿、刻板、印刷、晾画、装裱等步骤,主要的是刻版和印制两部分。


十三、薛城唢呐

唢呐是一种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吹管乐器。源于金元时期的波斯,唐代以前由阿拉伯传入我国,因其发音爽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薛城古称薛国,其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使薛城唢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派”艺术风格。鉴于薛城唢呐的影响和独特的风格,199611月,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唢呐艺术之乡”。

传承人正在演奏薛城唢呐


薛城唢呐曲目光盘


十四、五里屯大洪拳

滕州五里屯大洪拳,是中华武术的一种,属于长拳类。大洪拳发源少林寺,是少林第十二代弟子根据关东拳发展演变而成。因少林寺第十二代弟子是洪字辈,又因这种拳打起来大开大合,起伏分明,所以就叫大洪拳。其特点是架势优美,舒展大方,起伏分明,攻防有力。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在鲁南地区,以滕州五里屯的几位拳师最为有名。

大洪拳包含黑虎拳、卯时拳、六路式、五趟锤、羊角拐等一百多套拳法,传授时一个徒弟只学其中一种或几种,所以只有所有的徒弟在一起时才能演练所有的拳法。

传承人正在表演五里屯大洪拳


五里屯大洪拳史料图片


十五、枣庄运河船工号子

台儿庄的运河船工号子也称“粮米号子”,伴随着大运河流传了数百年。起初,和其他一些艺术形式一样,是船工们根据特定的船上劳动而随意创作的简单的号子,大多没有固定的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添加,随着历史上运河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运河号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它与运河沿岸的万家渔火、笙歌管弦一起,共同构成了运河沿岸的一种特色文化。可以说,船上有多少道操作工序,便会有多少种船工号子。最常用的有:1、打蓬号;2、冲号(也叫四六八句);3、打锚号;4、拉纤号;5、撑篙号;6、拿篙号(也叫缆头号);7、摇橹号;8、搅关号;9、打招号;10、吊货号;11、架包号等。

运河号子发源地


运河号子传承人


十六、鲁南花鼓

鲁南花鼓起源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当时台儿庄运河两岸比较流行的演出形式之一。

鲁南花鼓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方式。运河花鼓这种表现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运河两岸人民的粗犷、豪放,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欢迎。

鲁南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以打击乐为主,场外擂鼓者为总指挥的秧歌群舞。打击乐主要包括:一面大鼓、两副大镲、两副小镲、一面小锣;吹奏乐有唢呐等。

鲁南花鼓融歌、舞、打击乐三位于一体,表演幽默风趣,动作粗犷奔放,唱腔优美流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的走街串户时在广场表演,旧时花鼓队进村后,打击乐要先进入架屋(敬神的房子)拜神、祭祖,喊号“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神灵保佑人寿年丰,村里摆烟茶糖果招待,然后进行表演。

鲁南花鼓演出剧照


鲁南花鼓剧照


十七、峄县独杆轿

清官(独杆)轿流行于鲁南地区,发源于枣庄市峄城区。独杆轿是秧歌、竹马、狮子龙舞、高跷、花船等民间游艺活动中的一个艺术品种。到了清代“乾隆盛世”把这项活动称为“社火”。“社火”活动队伍,从腊月底“踩街亮相”和“打春牛”、“祭三坛”、“元宵灯会”等春节联欢形成一体的系列化民间文艺活动。特别是张玉树任峄县知县期间,把民间文艺活动推向高潮。当时,峄县城内的文人、商人和民间艺人出于对张玉树的崇敬,即景生情,集体创作,排演了颂扬清官的独杆轿这种艺术表演节目,纳入秧歌、竹马、狮子龙灯的队伍活动中,大年初一,独杆轿随同队伍到县衙门给县官拜年。张玉树率领全家给人民拜年,并端着糖果、花生、瓜子、烟酒茶水热情接待。独杆轿从此流传下来。朝廷命官“与民同乐”,集体大拜年的风俗,从张玉树开始在峄县地区沿续下来。

峄县独杆轿史料图片


峄县独杆轿表演


独杆轿传承人照片


传承人表演独杆轿


十八、四蟹抢船

四蟹抢船是流传在市中区税郭镇一带的民间舞蹈之一,属民间游艺类,其名称又叫四蟹抢亲、四蟹夺船。角色有渔翁、渔姑和四只螃蟹,渔家父女多以轻盈飘逸的划船、撒网、赶场动作为主;四蟹多以爬行、翻滚为主,骄横顽皮,变化多端,逗人欢快。四蟹抢船多在逢年过节、庙会社日时演出。演出中,大都以闹趣为主。

四蟹抢船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舞蹈语言以及音乐、服装、道具方面都已经有自己的独特形式。



十九、 鼓儿词

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石门小鼓),起源于枣庄市中区一带,流传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地区,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一种稀有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曲艺形式。

鼓儿词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表演上独树一帜,“表”、“白”、“念”、“唱”各具特色。同时也是我国民间少见的曲艺曲种。枣庄地区四、五十年代较有名气的小鼓艺人有:满秀殿、聂顶荣、王兴信、孙昭臣、赵景海、徐佩等,他们全部采取脱本演唱的方式进行演唱。

鼓儿词传承人马洪奎正在表演


鼓儿词演奏实物


二十、山东琴书

山亭区水泉镇老门洞村秦氏祖传的山亭琴书迄今已传承了四代,在鲁南地区和苏北一带常演不衰,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山亭琴书因演唱风格独特,享誉鲁南和苏北一带。演唱时一般由三人组合,主演者多为女性。演奏的乐器主要有扬琴、坠琴、京胡等。演唱剧目主要有《九女出嫁》、《金杯玉盏记》、《十把串金扇》、《三开棺》等。其中,由老艺人秦荷莲主演的《十把串金扇》于1985年由枣庄市文联组织进行了录制。

传承人在表演山东琴书


二十一、石榴盆景栽培技艺

根据清康熙皇帝诗词《御制盆榴花》和峄城南郊固庄村出土文物中的“盆栽石榴花”图案表明,峄县石榴盆景是从清代“康乾盛世”的石盆“盆栽”演变发展而来。据民间老艺人讲述,嘉庆(1796)年间,石榴盆景成为艺术品初在县衙官府及绅士、富豪之家出现。石榴盆景,四季皆美。仲春,红芽与绿叶争艳;入夏,繁花如火如荼;中秋硕果婉如满月;冬日虬枝曲蛟盘龙。它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形成意境美而引人入胜。石榴盆景的制作,主要有五道工序:一是采桩栽植;二是保温保湿,高湿催芽;三是造型与修剪,须经过蟠扎、剪枝、抹芽、摘心和整形;四是删减疏控,以保花保果;五是管理和养护。截至目前,有20多位艺术家的盆景作品在省、国家级和国际获金牌、获大奖百余次。

石榴盆景图片1


石榴盆景图片2


石榴盆景图片3


二十二、人灯舞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镇驻地即沙沟东村、沙沟西村是“人灯舞”的流传地。人灯舞属百姓自娱自乐的民俗游艺活动。

“人灯舞”演出时的伴奏很简单,用的是民族器乐,有:大盘鼓、小堂鼓、云锣(中锣与交音锣)、云钗、铙、二锣等。人灯舞道具制作:利用陶泥罐作“人灯”的头,在陶泥罐上刻制出人面五官来,要比一般人的头大的多,“人灯舞”的道具除头以外,还要有一件特制的大长褂(袍子)、礼帽、双人长条橙、蜡烛、细绳、红、绿、白纸、各种颜料、画笔等。

特征之一是人们依赖于这种表演形式,来解除那些迷惑不解的困扰;祈求幻想中的福贵;追求生活中的吉祥;讥讽社会上的丑恶;铲除阴暗中的鬼怪。这些,是其它民间艺术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也是人们生存向往的一种精神寄托。特征之二,“人灯舞”的表演道具与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不同,它所表演的动作是横冲直撞,跳跃筼头,窜大街、走小巷,野坟地里驱鬼。舞台之上它充分利用道具的优势,面目狰狰恐怖,红眼绿鼻子,身材特别高大,百米之外清晰可见,表演者如果举起托有陶泥罐制作而成的头顱长条凳,高度可达三米之多;如果表演者跳跃喷火,甩开身躯,阔平双臂,身宽也能达到近三米,所以,在表演的时候,特别引人注目。

人灯舞表演图片


人灯舞近景图片


二十三、骨牌灯舞

“骨牌灯”是薛城所特有的民间游艺之一,它是由北临城群众自创的一种讽刺赌博的一种民间游艺。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至少有二百多年历史。

“骨牌灯舞”舞蹈动作及为丰富,约有二十多个舞蹈动作,一套完整的“骨牌灯舞”系列,往往由这些单一动作(舞蹈语汇)各自连成 。“骨牌灯舞”的特色,其舞蹈风格是走动拐、晃、扭,这是身体动律的特点,“拐”指“拐子步”配以上身的左右微微晃动,“扭”指身体的左右前后扭动,以丑角“矮桩步”要交叉扇和“四方步”撕撮扇最为典型,民间有“扭段花灯”之说,说明“扭”是灯舞蹈最为典型的特点。

传承人骨牌灯舞表演图1


传承人表演骨牌灯舞




传承人表演骨牌灯舞图3


二十四、齐村砂陶制作技艺

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的齐村砂陶制作技艺始源于北辛文化时期,距今已有7300年的历史。齐村制陶历史悠久,唐代陶业大兴,元时发展到鼎盛,呈现家家窑火、户户做陶的繁荣景象。齐村砂陶原始的制作工艺,被专家称为“活着的标本”。

齐村砂陶又名齐村夹砂陶,其制作工艺大致分为选料、踩泥、制坯、阴干、入窑、烘烧等十几道程序。主要产品包括粗砂壶、大砂缸、砂盆、罐、坛、油灯、油瓶、酒壶等日常生活用品。

齐村砂陶的独特在于既有砂的透气性、又有土的可塑性。素心素面的齐村砂陶,经陶工之手捏制拍打成型,同时融入制作者的思想,点石成金,使方圆之潤,呈现出万千气象。既有土陶的质朴,又不失瓷的高贵,齐村砂陶已从纯粹实用的过程,提升为层次更高的艺术作品。齐村砂陶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经过千年岁月的历练,其传统的凝聚和自然之美,超越时空,形成了齐村砂陶古朴典雅 粗细相融”的独特艺术风格。

砂陶作品---冠世榴芳


砂陶作品---青檀榴香壶


砂陶作品---美人砂壶


砂陶作品---齐村老砂壶


砂陶作品----响呗儿


二十五、生氏整骨术

滕州市姜屯镇前李店村生字的生氏正骨膏药,原名“济生膏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其治疗跌、打、损伤的确切疗效,在鲁南、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需求量约有6万张左右,患者遍布全国各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也慕名常有求购。“准确诊断、徒手整复、内外兼治、治要求‘早、巧、准’,是生氏膏药整骨的主要特点。生氏治疗骨伤,分两步:一是整骨,二是治疗。生氏整骨多采用徒手整复法,归纳为“相其形,顺其势,伸其短,纠其偏”十二字诀。用按摩、拔伸、持牵、按压、托支、推挤、端提、反折等多种手法,“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离者复还”。生氏在治疗上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局部外贴正骨膏药,内服丸、丹、散剂,使骨折愈合迅速。其中,主要依靠膏药的作用。

传承人正在制作生氏正骨贴


二十六、运河梁氏石刻脸谱

运河梁氏石刻脸谱流传于枣庄台儿庄一带,是一种传统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是脸谱文化遗产之一。

脸谱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示达到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艺术加工,广泛用石、木、竹等雕刻脸谱工艺品;另一类是用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的脸谱观赏品或在脸形上用绘画的手法绘制出的脸谱

运河梁氏石刻脸谱是将脸谱图案可在石头上的艺术,它博采众家之长,雕刻内容丰富,图案清晰美观,及观赏性与收藏性一身,深受人们的喜爱。

运河石刻脸谱实物


二十七、峄县传统青铜器技艺

青铜器制作源于夏商周,盛行于东西周和战国时期,而后历代传承发展。老峄县地区在清代中后期有多家青铜器制作的厂房、作坊等民间经营。其代表性的厂家有:“峄县邵天盛”铜器店、“临城贾天吉” 铜器店等。清末民初经历了战乱的峄县,青铜器制作在民间断断续续的传承下来。

青铜器的制作是用青铜为原料,采用陶范或石蜡模具等制作方法,历经三十六道工序制作成毛坯件,再进行后期打磨整理。制作的青铜器皆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工艺,再现原始作品的风采。

峄县传统青铜器技艺的主要特征:1、采用原始的石蜡制作法,再现古国文明的艺术风采。2、其作品保持几千年一贯制的手工操作,每道工序都保持着原始的原汁原味。3、现在的青铜器抗氧化、耐腐蚀,质感圆润,沉稳。集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身。4、其作品保持着古色古香、文明典雅、庄重大方、便于收藏观赏。

青铜器展品


青铜器技艺传承人在制作青铜器:


二十八、传统古琴制作技艺

枣庄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中曾涌现出许多名人;枣庄也是文人和士大夫阶层云集的地方,为古琴的流传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又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等,有“国乐之父” “圣人之器”之称。

古琴制作可以从三个大概念来讲,即选材、制作和髹漆。其特点是用工繁,工期长。而选材尤为重要,面板应使用纹理顺直、宽度均匀、硬度适中,无疤节和虫蛀等缺陷的梧桐木制作。选好料后的第一步是做外形:做面板的曲面与低头,底板的龙池凤沼及轸池等孔。面板的外形做好之后,开始挖槽腹,古琴是否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关键是挖槽腹槽腹是一个复杂的不规则的曲面,要一面挖槽腹,一面要敲击听声,要根据每一块面板的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即所谓善斫。挖好面板的槽腹底板的龙池凤沼等后,就可以合琴了。用大漆做粘合剂,然后用绳子捆绑结实,放置数月干燥,此法用时长,这是古琴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刮完细腻子就可以上面漆了,这也是制作古琴的最后一道工序。上漆对于做古琴来说,应该是最容易的一道工艺了,只要反复擦涂,使漆膜达到一定的厚度,最后两遍漆时上徽,就可以推光。上雁足栓弦,使它成为一张完整的古琴。



二十九、峄县唢呐

峄县唢呐历史悠久。据说西汉的丞相肖何,就是吹唢呐的出身。峄县唢呐在以老峄县为中心,辐射苏、鲁、豫、皖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峄县唢呐流行于民间,不断发展壮大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如今老百姓的红白喜事生孩子“送祝”和过年过节及庆典活动都需要吹唢呐以助兴

峄县唢呐演奏队伍,一般情况下六七个人。其中,有大唢呐、小唢呐、笙、笛、大锣、小锣、大号、大鼓、小鼓、小钗等民族乐器吹奏的曲谱是“五、六、工、车、上”。

峄县唢呐以憨铜杆唢呐为代表,它的演奏讲究喜怒哀乐,演奏技巧“闷、吞、揉、牙、粘、挫、揉、摩、尖、憨、平、塌”。代表曲目有《科举成亲》、《婆媳花鼓》《百鸟朝寿》《打蛮船》《锯大缸》等很多传统曲目



三十、阴平毛笔制作技艺

峄城区阴平毛笔制作历史悠久,浙江湖州风格为主,同时又把北方李福寿门派的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阴平毛笔特征。它继承了传统手工技术的特点又不断融进现代技术。选料讲究,配方严密,以笔的四德“尖、齐、圆、健”为标准,赢得了国内外书画艺术家的认可。

阴平毛笔有大楷、中楷、小楷、京抓、大腕笔等多种型号,四百多个品种在装饰上,分作高、中、低三个档次。阴平毛笔的笔头选用狼毫、羊毫、兼毫、石獾、猪鬃、马尾、山兔等原料其笔杆选用青竹、紫檀、红木及象牙等名贵物品。

阴平毛笔具有尖锐、整齐、丰满圆润不分叉、不散头、饱墨强、使用功能好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文化客户的青睐。目前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十一、齐村古陶窑建造技艺

枣庄齐村制陶历史始源于北辛文化时期,延续唐朝盛于元代,传承至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齐村陶业兴旺,仅齐村就有70座缸瓦窑,正是“家家窑火、户户制陶”的一片繁忙景象。现在村内地下残片,仍是“破土一寸、陶片三尺”角角落落随处可见陶片。齐村古陶窑发展至今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齐村仅存的古式窑炉只有3座,坐落在齐村杨岭村东首的古陶窑大作坊内,这三座窑炉分别是“馒头窑、芯灯窑和小黑碗窑”。

除了上面三种窑之外还有平门立式窑、缩腮窑、中间烟囱窑、倒翻烟窑、多孔窑、煤气窑、烤花窑等。现仅存的三种陶窑经过改进,既提升了温度又节约了能源,所有的窑炉的改进无不体现出制陶人的智慧与才能,也是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网站地图